[1]许金森 沈书泓 沈慈敏 郑淑霞 萨?燕 朱小香 潘晓华.电针对阳虚体质人体任督二脉皮肤温度的影响[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85-88.[doi:10.13424/j.cnki.jsctcm.2020.04.019]
点击复制

电针对阳虚体质人体任督二脉皮肤温度的影响()
分享到: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ISSN:2096-1340/CN:61-1501/R]

卷:
期数:
2020年4期
页码:
085-88
栏目:
出版日期:
2020-07-1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2096-1340(2020)04-0085-04
作者:
许金森 沈书泓 沈慈敏 郑淑霞 萨?燕 朱小香 潘晓华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
关键词:
阳虚质平和质体表温度电针督脉任脉
分类号:
R245.32+9
DOI:
10.13424/j.cnki.jsctcm.2020.04.019
文献标志码: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前后阳虚体质人体任督二脉皮肤温度变化特征,并与平和体质比较,探讨电针对任督二脉阳虚体质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应用ThermoTracerTH9100型红外热像仪(日本NEC公司生产),分别于每日上午9~11时对20名阳虚体质和20名平和体质受试者任督二脉皮肤温度进行检测,并对阳虚和平和两种体质电针前后任督二脉皮肤温度进行比较?结果自然状态下,阳虚体质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气海穴体表温度均要低于其相应的平和体质的三个穴位,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阳虚体质督脉线上腰阳关穴?中枢穴?至阳穴体表温度也低于其相应的平和体质的三个穴位,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无论是阳虚体质还是平和体质,电针对任督二脉体表温度的影响是一致的,电针对阳虚体质的任督二脉体表温度的影响是升高的,而对平和体质的任督二脉体表温度则没有明显影响?结论针灸纠偏作用与机体的偏离状态的程度有关,偏离程度越高,针灸纠偏作用也越大,反之亦然;平和体质,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状态,针灸对人体的影响较小,或基本不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琦,朱燕波.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2]胡本祥.关于中医药研究方法的思考[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6):1-4.
[3]邓杰尹.关于针刺气至的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39(3):20-22.
[4]刘婷婷,董昌武.基于中医体质老年人群健康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143-146.
[5]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红外热态与偏颇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1,4(3):178-182.
[6]兰彩莲,潘晓华,萨?燕,等.艾灸命门对督脉循行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70-73.
[7]沈慈敏,许金森,郑淑霞,等.电针中脘对阳虚体质任脉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6,36(2):159-162.
[8]郑淑霞,许金森,杨小梅,等.丰隆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致胃肠功能偏态时胃经穴位敏化及电针对其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6,47(3):4-5.
[9]朱小香,王舰,萨?燕,等.电子灸诱发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实验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7):130-133.
[10]谢胜,刘园园,梁谊深.三阴三阳开阖枢机红外热像图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六经辨证论治指导价值的初探[J].世界中医药,2016,11(7):1202-1206
[11]田光,孟智宏.红外热像技术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3):323-326.
[12]许培昌,李达良,崔淑丽.不同施灸距离对人体体表皮肤温度的影响—论施灸的安全距离[J].中国针灸,2012,32(7):611-614.
[13]林静瑜,郑淑霞,许金森,等.督脉循行线上红外辐射轨迹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6):2321-2323.
[14]潘晓华,董亚琴,郑淑霞,等.针刺督脉至阳穴对心功能及人体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17(5):41-42,44.
[15]许金森.经络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1):4355-4360.
[16]万隆,萨?燕,潘晓华,等.电针督脉穴对大鼠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7,48(1):33-34.
[17]萨?燕,潘晓华,兰彩莲,等.基于红外热像技术探讨八段锦对督脉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J].康复学报,2017,27(3):5-8.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20);福建省科技厅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研专项(2018R1035-10)
通讯作者:许金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mail:xujinsenjls@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