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广仁. 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J]. 中华
中医药学刊,2008,26( 10) : 2099 - 2101.
[2]孙广仁. 论“气分阴阳”对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影响[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2 ( 1) : 11
- 13.
[3]孙广仁. 中医学的阴气、阳气概念辨析[J]. 中华中医药
杂志,2005,20( 11) : 645 - 647.
[4]孙广仁. 关于中医学气的功能中的几个问题[J]. 中医
药信息,2001,18( 5) : 2 - 4.
[5]孙广仁.《内经》的阴虚气虚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探
析[J]. 中医药学刊,2005,23( 2) : 215 - 216.
[6]孙广仁.《内经》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山东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 1) : 41 - 43.
[7]何兰娟,朱向东,邓渊. 论脾阴及脾阴虚证[J]. 陕西中
医药大学学报,2016,39( 1) : 17 - 19.
[8]孙广仁.《内经》中阳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 2) : 140 - 142.
[9]孙广仁.《内经》阴气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J]. 山东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 1) : 41 - 43.
[10]孙广仁.《内经》中有关精气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的辨
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 4) : 224 - 225.
[11]赵琼,严石林,陈为,等. 论气阴两虚证发展源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 10) : 853 -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