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珊珊,桂双英,杨满琴,等.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3):136-140.[doi:10.13424/j.cnki.jsctcm.2019.03.035]
点击复制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研究进展 ()
分享到: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ISSN:2096-1340/CN:61-1501/R]

卷:
期数:
2019年03期
页码:
136-140
栏目:
文献综述
出版日期:
2019-05-30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2096-1340(2019)03-0136-05
作者:
钱珊珊桂双英杨满琴谢若男鲍学梅
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61;2.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12
关键词:
超微粉碎技术中药复方应用
分类号:
R282.4
DOI:
10.13424/j.cnki.jsctcm.2019.03.035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可将药材粉碎到0.1~75μm,完全打破药材细胞壁,使微粉后的中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吸附性和流动性,有效提高生物度,增强疗效。主要对中药超微粉碎的发展、应用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研究,为中药超微粉碎技术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谢瑞红,王顺喜,谢建新,等.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粉体技术,2009,15(3):64-67.
[2]李婧琳,王媚,史亚军,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中医药,2018,38(5):121-123.
[3]孙源源,杜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14,33(1):69-71.
[4]高娜.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2011,31(22):104-105.
[5]董鹏鹏,梅全喜.中药破壁饮片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5,38(9):1999-2002.
[6]蔡光先,杨永华,张水寒.微粉化对人参类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6):26-28.
[7]何昱,钟涛,陈龙,等不同粒度甘草超微粉甘草酸溶出情况的比较[J].中成药,2011,33(1):171.
[8]付廷明,袁红宇,郭立玮.珍珠?牛黄超细粉体的表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4):215-217.
[9]苗旭辉,唐其,谢宇,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36-38.
[10]朱莉,隆泉,郑保忠.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在中药加工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S1):128-131.
[11]丁苗苗,杨凯伦,王东亮,等.超微粉碎对西洋参中人参皂苷体外溶出的影响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5):327-331.
[12]张福君,瞿晶田,王强.超微粉碎技术对灵芝中三萜类成分溶出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8,29(5)::599-602.
[13]庞邦斌,陈晓波,黄云兰,等.中药超微饮片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2,35(12):2050-2052.
[14]蔡光先.中药超细粉体研究概况[J],科技导报,2007,25(10):50-52.
[15]王艳萍,刘宇灵,杨立新,等.超微粉碎技术对三七药材粉碎效果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8):1430-1434.
[16]陈熹.超微粉碎技术对肉苁蓉的粉碎效果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5):86-87.
[17]何春龙,张屏,鞠爱华,等.灵芝超微粉?普通粉和灵芝提取物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575-577.
[18]田红林,张海英.金银花超微粉碎前后绿原酸溶出量和细粉显微特征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496-8497.
[19]张中华,刘效栓,王红丽.炮制与超微粉碎对水蛭药效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17,30(3):73-75.
[20]严冬,梁举春.冬虫夏草微粉胶囊的制备及其腺苷的体外溶出度的测定[J].科技视界,2012,(35):30-60.
[21]吴小明,梁少瑜,程文胜,等.三七普通细粉与超微粉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体外溶出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草药,2013,44(24):3489-3492.
[22]李海梅,宋秀芹,田忠静.超微粉碎技术在人参加工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44.
[23]甄真.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6-157.
[24]汤丽芝,史亚军,年娟娟,等.中药传统丸剂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3):107-109.
[25]王兴海,刘力,孙静,等.超微粉碎技术在固肠止泻丸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14,34(5):79-81.
[26]李守信,张则平,邱新建,等.生脉散超微粉的显微特征和溶出度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2):175-177.
[27]乐大勇,王琼,张隽,等.复方贝母散超微粉体?细粉的化学性质与药效学对比[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39-43.
[28]赵国巍,王春柳,廖正根,等.超微粉碎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4(6):94-96.
[29]张军武.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剂型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现代中医药,2004,24(6):64-65.
[30]罗刚,陈立庭,周晶,等.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1,26(2):108-112.
[31]吕明远.近年来中药微粉化的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13,25(4):52-54.
[32]吴巧娜,徐玉萍.新型中药饮片的发展[J].河北医药,2017,39(09):1407-1410.
[33]徐浩坤,苗旭辉,李孟林,等.中药破壁饮片的发展优势[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205-207.
[34]丁圣清,郁省,王冬东,等.中药饮片超微粉碎实现剂型改革的初步试验[J].中国药业,2016,25(23):38-42.
[35]成金乐,赖智填,陈炜璇,等.中药破壁饮片-传统中药饮片的传承和创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9):1546-1552.
[36]徐浩淇,陈莎,章军,等.西洋参破壁饮片?粗粉与传统饮片中人参皂苷的体外溶出度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576-2581.
[37]黄艺蓉,陈玉棠,彭丽华,等.三七破壁饮片及其常规饮片的凝血作用比较研究[J].今日药学,2014,(2):96-98.
[38]杨泽锐,曾桂梅,彭丽华,等,红景天破壁饮片对小鼠肠道菌群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3053-3058.
[39]彭安堂,张桂侠,赵玉斌,等.超微粉碎中药的安全性思考[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21):1973-1976.
[40]靳子明,贺沙沙.中药超微粉碎技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5):77-78.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许飞 李学军.中药复方防治胃癌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06):155.[doi:10.13424/j.cnki.jsctcm.2022.06.031]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9-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