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二○一九年十月二十日)[N].人民日报,2019-10-27(1).
[2]张珊珊,孙光慧,任健.新医科背景下建设一流中医学专业的探索与构想[J].按摩与康复医学,2021,12(20):94-97.
[3]陈明,徐桂华,狄留庆,等.面向一流本科教育的拔尖创新型中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中医杂志,2020,61(23):2113-2116,1.
[4]王富春.针灸学:具有完整体系的一门学科[J].中国针灸,2018,38(6):649.
[5]陈姣,曾芳,赵凌,等.《针灸学》“双引擎”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的探索[J].时珍国医国药,2023,34(2):513-514.
[6]黄海鹏,李磊.“新医科”理念下中医人才培养的时代审思[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10):1167-1170.
[7]郭锦晨,王茎,黄莉,等.新医科背景下中医“5+3”一体化本硕专业《新安医学概论》教学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1):113-116.
[8]李修阳,金一兰,陈战,等.新医科背景下中医专业课程互动式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9):183-186.
[9]蔡荣林,胡玲.试论针灸研究的传承、创新与回归[J].中国针灸,2016,36(8):785-787.
[10]吴子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经络腧穴学》教学设计[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2):115-118.
[11]喻艳艳,许军峰.浅谈现代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8):100-101.
[12]程姗姗,郭倩.人工智能时代地方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0):9-11.
[13]王思迪.基于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研究:以大学英语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38.
[14]林佳婷,陈玲,徐振华,等.以学生为中心的针灸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3):155-157.
[15]张容超,杜旭.常态化防疫形势下中医课程《针灸学》“混合式”教学思路探析[J].现代中医药,2022,42(5):149-153.
[16]部爱贤,王立国,熊俊.《针灸学》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7,32(6):903-905.
[17]彭传玉.PBL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针灸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4):4-6.
[18]余朝阳,张凤仙,马勇.新时期中医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建设的探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1,32(8):2014-2016.
[19]叶悠悠,熊俊,洪恩四,等.针灸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7):38-41.
[20]王茎,彭代银,许钒,等.基于地方特色的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策略研究: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2):1-4.
[21]蔡荣林,胡玲,余情,等.针灸类课程思政元素意蕴及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针灸,2021,41(1):99-102.
[22]宋晓宾,任健,李冬,等.中医思维培养在针灸对外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0):24-27.
[23]余情,刘磊,何璐,等.课程思政融入BOPPPS教学模式在刺法灸法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4):107-110.
[24]王爱淳.BOPPPS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教育观察,2021,10(43):65-67.
[25]蔡荣林,胡玲,陈卫华,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针灸学》课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8):1991-1994.
[26]申虎威,魏武,王庸晋,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强化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7-8.
[27]孙淑彩,李磊.新医科视角下中医人才培养现状、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6):118-122,141.
[28]唐群,庹勤慧,文红艳,等.新医科医教协同背景下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3):56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