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
[2]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58.
[3]孙达,陈烨文.试论清嘉庆中期的学术与中医药学之关联[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4):45-49.
[4]焦振廉.论传录形式与中医古典文献的流传[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38(5):1-4.
[5]叶太生,刘萍.中国本草典籍源流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4040.
[6]尚志钧.中国本草要籍考[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
[7]王家葵.本草文献十八讲[M].北京:中华书局,2020:3,6-11。
[8]程超寰,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
[9]孙星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71.
[10]刘衡如.本草纲目[M].标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44,1069,7,1972,1027,1238.
[11]苏敬.新修本草[M].影印本.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98.
[12]张瑞贤,张卫,刘更生.神农本草经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653.
[13]王玉麟.本草名物训诂源流述略[A]//北京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汇编[C].第二集(81届-87届).北京:北京中医学院,1987:117.
[14]刘衡如,刘山永,钱超尘.《本草纲目》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2085,2086,2090.
[15]钱超尘.“中医训诂学”讲座(第三讲)[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3(4):40-44.
[16]陈竹友.简明中医训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6.
[17]李亚茹,田丙坤.论中医训诂的重要性及发展问题[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2):34-36.
[18]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M].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
[19]张如青,唐耀,沈澍农.中医文献学纲要[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0-12.
[20]张效霞.医海探骊[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252.
[21]杨东方,李良松.典籍文化与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99.
[22]代涛.医学信息学进展[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20:126.
[23]丁侃.古籍整理数字化: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密钥[N].团结报(北京),2021-09-18(005).
[24]董少萍,崔云.中医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建构[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安徽: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2005:212.
[25]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Z].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16
[26]钱超尘,温长路.李时珍研究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900-953.
[27]黄作阵.当代中医训诂名家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08.
[28]李今庸.古医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9.303-306,309-310.
[29]李从明.《本草纲目》字词句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
[30]张同君.“剉”非为“锉”[J].医古文知识,2004(4):20-21.
[31]刘敬林.《本草纲目》“”字音义[J].中国语文,2011(3):286.
[32]马乾.中医古籍疑难字辑考[J].励耘语言学刊,2021(1):168.
[33]石开玉.《五十二病方》中的“疾黎”考证[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6):49-54.
[34]魏佳,李灿东.中医病名规范化研究现状与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3):1217.
[35]刘青.考证术语名实 支撑术语规范[N].中国中医药报,2022-01-09(008).
[36]李静,任冠华.中医药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现状与思考[J].中国标准化,2021(19):101.
[37]王晶亚,李慧珍,宗星煜,等.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4):1855-1859.
[38]盛增秀.励志斋医论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408.
[39]闻永毅.面向信息自动抽取的中医古籍校注方法探索[J].河南中医,2021,41(4):503-507.
[40]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语言文字规范标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
[41]马乾,周艳红.中医古籍整理中的汉字字形处理原则[J].中医典籍与文化.2021(1):157-169.
[42]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简化字总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1.
[43]王宁.《通用规范汉字表》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5-47.
[44]周艳红,马乾.论中医古籍在近代汉字研究中的价值[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4(2):41.
[45]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46]马乾,周艳红.释“殗殜”[J].北斗语言学刊,2021(1):99-107.
[47]陈增岳.隋唐医用古籍语言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7
[48]宁静.论髁的释义及演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4):279-283.
[49]沈澍农.中药破碎加工术语丛考—以简帛到卷子为中心[J].现代中医药,2020,40(2):9-17.
[50]李兵,张林,詹志来,等.经典名方历史衍变与关键信息考证的共性问题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1-8.
[51]詹志来,张华敏,黄璐琦.经典名方药物考证关键问题分析与要点建议[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2,28(10):1-10.
[52]迟显苏,赵海军,王媛,等.基于文献考证及物质基准评价探讨中医经典名方现代化开发[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2):643-647.
[53]周彭.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十四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54.
[54]张焱,王燕丽,李枫.《本草纲目》在日本的传播与译介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4):12-20.
[55]沈忱,陈卫平.《本草纲目》对日本、朝鲜医药学界影响的比较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183-185.
[56]张晟星.《本草纲目》的翻译与传播[J].上海科技翻译,2003(1):55.
[57]张李赢,任荣政.从《本草纲目》罗希文译本探讨语境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古籍英译策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2):235-238.
[58]王永炎.在诠释中创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41(8):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