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淑玲 许霞 赵黎 吕明安 方向明 王红松 杨方林.提升学习能动性创设高质新教学[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02):111-114.[doi:10.13424/j.cnki.jsctcm.2021.02.023]
点击复制

提升学习能动性创设高质新教学()
分享到: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ISSN:2096-1340/CN:61-1501/R]

卷:
期数:
2021年02期
页码:
111-114
栏目:
出版日期:
2021-03-20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2096-1340(2021)02-0111-04
作者:
南淑玲 许霞 赵黎 吕明安 方向明 王红松 杨方林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关键词:
能动性改革实践方剂学
分类号:
H191
DOI:
10.13424/j.cnki.jsctcm.2021.02.023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基于目前方剂学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足、师生交流有限、学生学习能动性不足、教学时效性低的问题现状和目前方剂学重知识、轻技能、学习模式单一的教学格局,提出提升学生学习能动性是解决问题现状、实现高质新教学的关键。 强调以知识、技能、素质目标为引导和内驱力,积极创造参与体验、及时评价反馈,主观心境与客观环境相结合提升学习能动性,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与平台、课上与课下有效结合、教学与评价反馈互促提升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Von Glasersfeld, E. Radical Constructivism: A Way of Knowing and Learning[M]. Washington D. C. :Falmer Press,1995.
[2]徐延宇,李政云. 美国高校教师发展:概念、变迁与理论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50 -53.
[3]杜玉波.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在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 中国高教研究,2012,33(1):1 -3.
[4]施旭光. 方剂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 中医教育,2005,24(1):67 -68.
[5]李梦龙,王楠,杨佳. 某医科大学学生电子产品使用现状分析[J]. 医学教育管理,2017,3(增 1):111 -115.
[6]周平,蒋香仙,洪大用. 大学本科生学习能动性偏低的影响因素:理论与实证[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6(2):27 -35.
[7]娄小明,徐玲. 深度目标设计———深度学习的起点[J]. 教学研究,2015,38(4):32 -35
[8]张军会,李铭,秦竹,等. 方剂学模块化教学与考核模式初探[J]. 云南中医中药 杂志,2011,32(7):87 -88.
[9]赵黎,章健,南淑玲,等. 方剂学模块化考核中网络平台的应用与展望[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6):95 -97.
[10]南淑玲,章健,李进京,等. 以目标为导向的方剂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2):118 -120.
[11]章健,南淑玲,赵黎,等. 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方剂课程建设[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134 -135.
[12]彭钢. 支配与控制: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J]. 上海教育科研,2002,21(11):20 -25.
[13]冯泳,梅颖. 试论方剂教学中情感目标设计与实现[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3):36 -37,41.
[14]韩娟,崔强,周志焕,等. 论《方剂学》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医德教育[J]. 湖南中医杂志,2020,36(9):109 -111.
[15]牛德录. 方剂名称与医药文化[J]. 山西中医,2001,17(5):43 -44.
[16]张林,王良滨,高琳,等. 方剂学课程思政元素和实施途径的探索[J]. 中医教育,2020,39(2):80 -82.
[17]南淑玲,章 健,赵黎. 形成性评价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22-123.
[18]赵海梅,刘霞,沙晓华,等. 基于 QFD 理论的方剂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32(10):14 -15.
[19]许敬琳,唐滢. 体验式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参与状况的调查研究[J]. 江苏教育,2015,51(7):71 -72.
[20]吴娟. 关于课堂教学反馈评价的思考[J]. 江西教育,2017,44(12):25 -26.

备注/Memo

备注/Memo: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7jyxm0231;2019kfkc073;2018jyxm0947);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重点课题(2017xjjy_zd001);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教研项目(2017YJG011);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213)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