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雨,宋德如.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1):112-113,117.
[2]袁婷,汪峰,李祥东.信息化时代高校隐性逃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6):165-167.
[3]咸大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4):79-80.
[4]尤妙,朱丛杉,李增科.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治理对策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1):10-14.
[5]范媛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79-80.
[6]姜晓飞,孙清松,钱玉莹.高校学生隐形逃课现象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8):98,106.
[7]杜继芬,赵玖艳,袁文琴,等.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与对策的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22):36-37.
[8]苏明宏,倪小冬,徐捷,等.大学生隐性逃课量表的编制和结构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2):1858-1862.
[9]安洪庆,黄文静,元金宝,等.医学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8):51-52.
[10]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39-40.
[11]梁大伟.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17(7):175.
[12]王小莉,连莉阳,张育军,等.基于试卷分析对《中医外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5):123-125.
[13]张跃先.从大学生隐性逃课管窥高校课堂教学质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4):111-114.
[14]王静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15]马雅菊.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61-64.
[16]张娟,董方虹.国内大学生隐性逃课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4):21-23.
[17]邓斌菊,苏英,何亚琼,等.高职大学生隐性逃课心理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1):95-97.
[18]杜小丽.高校学生隐性逃课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19]杨志勇.从学生成绩入手的隐性逃课研究:以某高职英语专业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8,20(2):85-88.
[20]白大文.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成因的理论解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6(29):26.
[21]易亮,周守珍.大学生隐性逃课与认知风格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3):17-19.
[22]禤倩丝,刘冠希,史文静,等.浅谈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对策[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7(5):114-118.
[23]于晓琳.影响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心理因素:基于优势分析的实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9):1386-1391.
[24]尹忠泽,王梦云,张文杰,等.学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8):503-512.
[25]占丹玲,蔡瑶瑶.高职新生希望感、自我控制与隐性逃课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103-106.
基金项目: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3);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9jgzx01)